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選戰文宣概念與執行

選戰文宣概念與執行
洪智坤
前言:
在媒體政治發達的台灣社會,選戰文宣概念必須考量媒體需求。你認為應該將文宣閱聽者(選民)設定為什麼樣的程度呢?答案是:
十八歲,高中職學歷的程度。
不要懷疑,因為高度市場性格的電子媒體,正是將閱聽大眾設定為這個範圍。
一、 選戰文宣類別
(一) 行政文宣
所謂『行政文宣』係指總部對外視覺標準設計(CIS),通常與競選主軸扣合,不指涉具體內容。分為兩大類:
1. 競選總部設計、看板、旗幟、宣傳車。
2. 名片、信封、信紙………。
(二) 形象文宣
形象文宣係指候選人人格特質、個人條件、參選理念等。在台灣的選舉中,通常形象文宣的重要性大於政策文宣。形象文宣的三項重點是:形象、學歷、個人從政歷程。
形象文宣的發展,從競選主軸出發,競選主軸應以形象為主、政策為輔;因為形象無可替代、而政策可替代性高。如:每個候選人都可以喊『正名制憲』,但不是每個候選人都可以喊『台灣堅強少年兄』。
製作形象文宣的第一步,是必須與候選人懇談、長談。從成長背景、求學過程、家庭觀念、從政歷程、參選理念一路談起。最好是能夠找到幾個精采的小故事,從故事導入文宣內容,讓選民從故事中體會候選人人格特質。
(三) 政策文宣
並非刻意貶抑政策文宣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政策的部分容易流於濫開支票以及政策抄襲的結果,使得在操作政策文宣時必須注意以下重點:
1. 政策要與候選人特質扣聯—例如,年輕的候選人可以提出青年政策;勞工出身的候選人可以提出勞動政策等。
2. 政策必須與政黨整體訴求扣聯—政黨的整體訴求較容易獲得媒體報導,因此,政策訴求必須搭配政黨的整體訴求。
3. 政策必須搭配活動通路推出—政策是死的、硬的,如果要讓政策的推出得到較高的能見度,必須搭配活動的推出。例如,以青年軍成軍推出青年政策。
4. 政策必須有所區分—政策的推出必須注意,中央或區域、主要支持年齡層、政黨區隔性。
(四) 策略文宣
所謂的策略文宣,是選戰當中最重要的文宣類別,亦是選戰成敗的主要關鍵。它包括:
1. 攻擊文宣—攻擊文宣永遠是雙面刃,發動者必須設定好攻擊的程度以及預期反擊的力道,社會的說服力是否足夠等問題。在多席次的選舉中,落後的候選人往往提出攻擊性的文宣成為不得不然的必要之惡。
2. 防禦文宣—候選人的核心文宣幕僚在選戰之前,應先設定好對手可能提出的攻擊面向,以及提出反擊或澄清的方向。
3. 搶救文宣—有沒有說服力?必然的同情是什麼?
4. 新聞稿—新聞稿是選戰當中最立即且最需要政治敏感度的文宣。(已經詳細說明於選戰新聞稿)。
5. 黑函—先想好你是不是準備好後座力,再行動。
二、 選戰文宣通路
當你的文宣內容都設定好了,那,如何讓選民接觸到你的文宣訊息呢?考量一下你的選民特性,如果是農村型選區,多用電子類通路。如果是都會型選區,那各項通路的準備都是必須的。
(一) 平面通路
紙類文宣、報紙、面紙、戶外看板、旗幟、贈品等。
(二) 電子通路
廣播、電視、網路、電話、宣傳車、戶外電子看板。
(三) 其他通路
耳語。

三、 議題的設定與發動
(一) 主要政黨與主要候選人的設定。
(二) 黨內外主要競爭對手的設定。
(三) 候選人人格特質的比較。
(四) 主要政黨政策訴求的比較。
(五) 新聞時事的立即回應。
(六) 各項民意調查的結果。
(七) 議題設定的階段論。
(八) 正反合的議題辯證過程。
(九) 主動或是被動的議題發動過程。
(十) 候選人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